近日,以“深化转型、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落下帷幕。本届数博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数字出版标准规范、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知识产权(IP)运营等话题作专题演讲。本报记者就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人才培养以及时下最热的人工智能与出版的融合等话题进行了采访。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石油职业培训模拟仿真系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中少科普资源库·非洲野生动物资源库”等12项产品,被评选为2017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推介活动创新作品。这些创新作品与创新技术、优秀品牌等,在本届数博会现场被集中展示,它们代表了当今数字出版领域取得的新成就。
出版单位近年推出的新成果对接了怎样的需求?这些数字产品如何推向市场?缘何获得市场佳绩?这是记者在数博会现场更为关心的话题。
通过聆听数博会主论坛、采访参展单位,记者了解到,在面对推进数字出版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一重要任务时,先行的出版单位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开放的心态与互联网企业、技术公司展开合作,他们推出的产品因为顺应了细化的用户需求而受到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下,涉及知识产权(IP)的多领域版权运营,成为出版单位推进深度融合的突破口。
解决痛点:
从找到需求迈向精细需求
“从用户需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着力点”是本届数博会上高频出现的热门语句。如何将数字出版工作与用户实际需求更有效地对接起来,是出版单位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点在教育出版、专业出版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
3D系统解剖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展台上颇被看好的新品。这一数字教育产品2016年下半年进入实际销售期后,已经累积为人卫社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收入。谈及这一产品缘何取得成功,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经理助理李学菊首先回答记者的是“刚需”二字。很多医学院校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可用的尸体少、标本少,而学生恰恰需要对于人体有直观的认识。3D系统解剖学通过与教材进行结合、利用先进的建模技术,“迎需而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深度融合:
从竞争角力转为合作共赢
在本届数博会开展首日,当当网首席执行官李国庆的专题演讲《数字出版新形态——出版业亟待夺回丢失的阵地》引发业内讨论。在互联网企业推出多种知识付费产品的今天,李国庆的此次演讲可以视为对于出版单位挖掘自身优势的第一声呐喊。无论是出版业先行者还是“故步自封者”,出版业深化转型,需要的不仅是推进新兴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更要着眼于推进与互联网企业、技术企业的合作。
“传统出版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该比内容知识付费平台更有优势。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越来越多出版企业更加注重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内容服务的分享。”在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长明看来,面对内容产品个性化、垂直化的趋势,出版社需要的核心支撑在于技术和数据,这就需要与互联网企业及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他举例说,北大方正在与教育科学出版社合作中,将800本图书进行分拆提供知识服务;在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合作中,构建起中国警察知识数据库;在与中国法制出版社合作中,通过搭建数据库构建起法制的知识体系。
“有时候互相角力时,对于彼此都是一种伤害。反而各家把自己的优势做好,在一个互相信任的环境中共同开发,能够取得合作共赢。”李学菊举例说,在开发“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这一项目时,人卫社与医学教育技术商的合作拓展正在推进。
数博会成为展示出版单位“美好姻缘”的舞台。一起作业与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合作,广西英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联手等跨界合作,都推动了传统出版单位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
路径明朗:
从开发内容到版权运营
信息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展台上,记者都看到了融合教材、知识服务平台、资源库等多种形态的数字产品。出版单位在保证创作者与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多开发丰富多样的数字产品,以满足受众需求。
在建工社的展台上,记者同样看到多种数字产品。除2013年上线至今已实现5000万元销售收入的“考试培训平台”、2016年年底上线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外,还有“i施工”“结构岩土工程专业资料库”“建筑设计资料库”等即将上线的数字产品。
“版权问题是影响数字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因素。比如‘建筑数字图书馆’目前只向用户开放了在线阅读,没有开放下载功能,也是考虑到版权保护技术需要再升级。”建工社数字出版中心市场部经理刘雅君表示,她相信随着用户版权意识逐渐提升、用户付费购买知识服务习惯逐步形成,未来内容方、受众方会共同创造更好的数字出版环境。
网络文学、游戏、动漫、影视等内容产品之间的互动,让大家看到跨界融合的路径日渐明朗。有良好的版权环境作为基础,涉及IP的多领域版权开发运营,将给出版单位带来变革。出版单位在这方面的发展,可以参照一些网络文学平台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