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印刷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来源: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  2007-06-19
 
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指导,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配合草拟的上海印刷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主要战略和措施。
 
综观2006年执行规划的主要事实,及2006年行业发展数据统计结果,可以认定,开局情况良好,前景让人乐观。试从下列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规划提出上海印刷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销售总产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500—550亿元。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销售总产值3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亿元,增幅为16.4%,超过预期4.4个百分点。增长的大头来自包装印刷,占80%;其次是境外印刷,占17%。据此态势预期未来四年发展前景,前两年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08年销售总产值将超过460亿元,由于绝对总量增加和基数扩大,后两年年均增幅13%左右,到“十一·五”期末,上海印刷业销售总产值将超过550亿元。
 
二、规划提出上海印刷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包装印刷。预期“十一·五”包装印刷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4%,到2010年达到400亿元(占总产值的70%以上)。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包装印刷销售产值263亿元(占总产值的75.76%),比上年增长39.6亿元,增幅17.6%,超过预期3.6个百分点。纸容器包装印刷、塑料包装印刷、金属制品印刷销售产值占包装印刷总产值的一半,其中又以纸容器包装印刷增幅最大。预期今后四年包装印刷年均将以15%的速度持续递增,到“十一·五”期末销售产值必将超过450亿元。
 
三、规划提出上海印刷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境外印刷业务。预期上海直接承印境外销售产值年均增长30%,到2010年达到50亿元,占印刷业销售总产值的10%。经过政府引导推动,协会出谋帮助,企业奋力开拓,2006年增长大提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直接承印境外业务的企业由上年的84家增至102家,销售产值21.4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亿元,增幅59.2%,超过预期近一倍;占印刷销售总产值的6.1%,比上年的4.4%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44家企业销售共计19亿元,占出口销售的90%(如果把为国内外商加工出口的印刷品销售产值纳入统计范围,那么出口总产值可能大幅增加)。预期今后四年直接承印出口产品将年均增长40%,到“十一·五”期末,销售产值有望达到80亿元(超过10亿美元),占印刷业总销售的13%左右。
 
四、规划把做强做大上海印刷产业放在突出地位。2006年向这个战略目标前进了一步。统计数据显示:年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上年的53家增至64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由上年的55家增至74家。这两类138家企业年销售产值共计207.3亿元,占印刷业总产值的59.7%,其人均销售产值和人均利润总额分别为45.5万元和3.2万元,分别超出行业平均数20万元和1.3万元。其中有几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印刷板块销售产值接近或超过10亿元,并且在产品开发、承接外单、精品复制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综合实力继续增加,影响力继续提升。2006年,全市印刷业总资产由上年的408.9亿元增至460.8亿元,增幅为12.7%;销售总产值、利润总额和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6.4%、14.4%和13.7%。情况表明,上海印刷业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印刷业中相对强势地位在持续攀升。
 
2006年,几家实力雄厚、各具特色、机制灵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品牌印刷企业进入上海,为上海印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源与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带来的全球最新资讯,与境外终端客户直面对接的营销规则,印刷艺术与IT技术相融合的理念与实践,高端精品复制的运作经验等,将逐渐为上海印刷企业所分享,成为上海印刷产业做强做大的一种新的推力。
 
五、规划将“推动数字印刷在本市快速健康发展,早日形成新型印刷产业”,视为一项战略目标,也将“积极开发应用数字技术同传统印刷的承接与融合”,视为一项重大措施。2006年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统计数据显示:彩色数字印刷机由上年的40台增至77台(增长近一倍),单色数字印刷机由上年的257台增至356台(增长35%)。这些企业各显身手,继续在建筑标书、旅游、婚姻庆纪念册、生日贺卡、广告样本、可变数据发票和直邮账单、数字防伪标签等领域竞相深耕市场。尤为可喜的是,有远见企业以不同形式与出版部门合作,在建立出版资源数据库、按需印刷出版物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两年前起步的网上个性化印刷在开辟、引导新市场方面渐显成效。还有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ERP系统,探索建立数字化流程和与客户之间直接对接。从发展态势可以乐观的预期,2010年将会在“按需印书”领域出现一个新局面。
 
六、由于印刷业的特点,规划将“复制精品”与“企业品牌”这两个既有同一又有区别的发展战略并列提出,执行侧重于推动企业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其效果从2006年获国际与本市奖项情况可以得到部分印证,9件包装、出版物印刷优质品分获57届“美国印刷大奖”2项银奖,7项铜奖;1件商业印刷品样本获第4届“亚洲印刷大奖铜奖”,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创立,相关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上海印刷大奖”,有9种优质品获金奖,30种获银奖,33种获铜奖,占送评产品(547种)的13%;另有117种产品获提名奖。这三个层次的奖项不一定代表上海印刷质量的全貌,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当前的质量水平。
 
七、规划提出,创新是做强做大上海印刷产业的动力和最佳途径。企业对此普遍认同。2006年,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印刷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3%,在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和开拓市场方面有所突破。有的企业经过几年重点研发,06年,一些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包装薄膜材料投入应用,打开了一个很有前景的新市场。有的企业走产学研联合开发之路,智能标签(RFID)已小量投入试用。有的企业以较大投入开发的网上个性化印刷,06年取得了新进展,并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上海印刷业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除了坚持创新别无选择。
 
八、规划提出,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设备是企业拓展市场、提高质量,树立品牌的有效方法。2006年集中引进37台彩色数字印刷机的事实说明企业对此建议的广泛认同。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大型国企投巨资首家引进海得堡XL105八色连机上光UV胶印机;两家民企率先引进高宝142—5大幅面五色印刷机、超全张五色和对开五色印刷机,前者标志着上海高端包装印刷能力新的提升,后者标志着上海直接印刷微型瓦楞纸的实力得以增强。而这两种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在与月俱增。
 
九、培养造就各级各类印刷人才,是规划在措施部分提出的“一条根本措施”。2006年,政府、协会、企业大力协同为落实这一措施做了几项首开先河的工作。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倡导组织的“豹驰春蕾标印刷新人奖”经过严格选拔评审,11名中青年精英脱颖而出,在业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由政府部门委托、市印协主办的沪产光华胶印机高级技工竞赛,经过系统的“应知”授课与互动研讨,上机操作和五统一的严格“应会”考核,54名选手获得高技工资质。此举使两个层面的部分印刷人力资源被开发出来。同年,浦东区印刷行业协会组织19名企业高管人员在“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总裁CEO研修班”学习一年,此举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拓宽了视野,并将转化管理能力,产生后发效应。
 
十、沪产印刷设备器材历来被视为上海印刷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划对印刷设备器材也提出了发展量化目标和年均增长要求。数据表明,2006年的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上海制造的单张多色胶印机,多色双面胶印机、卷筒纸胶印机及印后加工设备等销售产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全国印机销售总产值的50%以上;沪产印机出口7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占全国出口的75%。上海继续是全国气垫橡皮布唯一制造基地。2006年出口达27.5万平米,比上年增加3万平米。可以预期,规划提出上海印刷器材“十一·五”发展目标一定能够达到,而且有望超过。
 
回顾上海印刷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一年的执行情况,开局确实不错,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上海印刷工作者应该胸怀更高远的战略目标,重振上海印刷业的雄风,在国内扮演领衔角色,加快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早日屹立世界印刷强国之林。达到这个高峰,还有很艰难的路程。因此上海印刷工作者要有忧患意识,当前既要在提升产品质量、拓宽境外市场、培育企业品牌等方面狠下功夫,更要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深层次问题上寻求破解。政府、协会、企业更亲密地携手同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办实事,追求实效,一年跨出一大步,五年登上一个新高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